点击上面 快速
禹王城遗址,位于今夏县禹王乡的禹王村、庙后辛庄、郭里村一带。此地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世纪50年代末,国家考古队专家曾对禹王城遗址作过较详细的调查。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又经多次调查、钻探和发掘,使得人们对其时代、性质及内涵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禹王城遗址共分大城、中城、小城和禹王庙(青台)4部分。小城在大城的中央,禹王庙在小城的东南角,中城在大城的西南部。沿着坑坑洼洼的乡间小道,越过路边的那抹绿,高耸的禹王台赫然屹立在一片田野间。
禹王台南北长70米、东西宽65米、高11米,原台上的禹王庙建筑规模宏大,可惜毁于上世纪40年代的战争。在太阳的照耀下,禹王台更多了几分威严。拾阶而上,郁郁葱葱的青草遍布,车马冷落人稀,残香余味环绕,近几年由几位村民建起的“禹王庙”形单影只地站立其中,不禁让人悲上心头。“禹王庙”共有3间,正中一间摆放禹帝供像,两侧分别摆放禹妻涂山氏和其子供像。据《夏县志》记载,禹王庙始建于汉文帝时,经历代修缮,庙宇壮观,香火旺盛。站在高高的禹王台上,可以想象得到这里曾经的辉煌与非凡。如今那段历史已化作一缕烟云,留给后人的,只是无限的感慨。
相传,禹王台是后人拜祭大禹的场所,在当地传说这是禹妻的望夫台。手抚残墙,登高望远,不禁滋生出荡气回肠的感觉。多年前,禹帝背手而立,眺望凝视着这一片广袤的疆土。在这里,百姓安居乐业,国泰民安,一派欣欣向荣之景。禹帝心中不由感叹:“愿此景长存!”世事难料,望夫台最后成了夏朝最后一代君主夏桀的酒肉之地,统治长达年的夏朝步入了膏肓之境。如今,夏朝的种种遗迹已化为堆堆黄土,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沉寂的青台,年复一年地观望着,观望着历朝历代的历史变迁……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夏禹建都于此,国号封夏,因其为黄帝玄孙,世袭华族,故谓华夏,为华夏文明之源。汉时,古安邑与长安、邯郸、淄博齐名,成为汉朝全国四大名城之一。
古安邑其东有瑶台翠秀,条山叠峦;西有稷王庇护,涑水曲流;南望盐湖,北达并州。然而,经数千年岁月的磨砺和历史风云的覆盖,“夏墟”之地的文明痕迹仍然熠熠生辉,引起后人无尽的追思和遐想。
登青台,拜禹王,不由心生感慨:若能恢复部分禹王城旧貌,再现“华夏第一城”的恢弘,可让更多的华夏儿女传承夏禹精神,铭记华夏之根
加入运城老乡俱乐部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