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琴诗书画,远古时期“两手抓、两手硬”的典范
得益于西侯度第一把文明圣火的照耀和盐池文明的滋润,古老河东大大加快了文明演进的步伐。我们从尧舜禹的民主思想,找到了中华政治文明之源;从尧舜时期的“大同社会”,找到了华夏社会文明之源,在这里,我还要与读者共享的是以“衣食住行”为代表的物质文明之源和以“琴诗书画”为代表的精神文明之源。
衣食住行,物质文明之源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所谓礼仪则分为“礼”和“仪”,礼字的第一点就是穿着,待人接物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衣着,人们初次见面,要判断一个人,往往是以貌取人。在衣食住行中只有衣物是外人一眼就能看到的,而“食住行”都是要和你认识之后才了解的内容。所以“衣”在“衣食住行”里排在首位。
“衣”,以嫘(lei)祖养蚕缫丝为标志。《史记·五帝纪》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西陵即今夏县尉郭乡西阴村。相传黄帝战胜蚩尤后,建立了部落联盟,黄帝被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他带领大家发展生产,种五谷,驯养动物,冶炼铜铁,制造生产工具;而做衣冠的事,就交给正妃嫘祖了。在嫘祖的倡导下,开始了栽桑养蚕的历史。(在前面“西阴文化与丝绸之路”一章中,已对嫘祖做过介绍,这里不再赘述。)嫘祖养蚕生产的丝绸,不但解决了人们穿衣的问题,而且也使衣物在人们的身上得到了美化。《易经》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在古代中国,嫘祖解决了人们衣食住行里“衣”的问题。后世人为了纪念嫘祖这一功绩,就将她尊称为“先蚕娘娘”。笔者以为,把嫘祖称为“衣装之母”,未尝不可。
“食”,以后稷教民稼穑为标志。我们先从蚩尤发明谷物种植讲起。我们有理由说,蚩尤是为中国的物质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当年,蚩尤统帅的九黎部落联盟生活在运城盐池一带,是当时炎、黄、蚩尤三大部落联盟中最为强大的部落联盟。该部落借助当地的地理、气候、水源等优越条件,已经开始由采集、渔猎、游牧向农业发展,这是历史和文明的一大进步,是对古代文明的一大贡献。而谷物种植就需要育苗、移苗、壮苗等,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后人就用“苗”字来给蚩尤的子孙命名为“苗族”。因此,称蚩尤为“农神”当不为过。笔者曾写《蚩尤赋》曰:
河东福地,沃野千里,四季分明,农牧咸宜。九黎欲温饱,蚩尤担道义。于采山渔水牧草悟道,向开疆破土兴农倾力。启谷物种植,农耕播文明火种;授育苗技艺,苗民替九黎发迹。后世称云:蚩尤滥觞,后稷加持,河东农耕,与日同熠。
后稷像
孟子曰:“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河东地区厚厚的黄土,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是发展农耕文明得天独厚的条件。尧舜时代的后稷精于总结,善于观察,最后熟练地掌握了播种五谷等农耕技术,改良了生产工具。他教化民众什么时侯开始播种,什么时侯开始收获,并系统地传授了农耕技术,开启了我国真正的农耕文明。
后稷已经成为我国农耕文明的一个文化符号。而农耕文明的起源、发展都与古河东地区有着不解之缘,在这里,人们解决了衣食住行里“食”的问题。笔者曾应稷山县领导之邀,为后稷故里写了一首歌曲《五谷香自稷山来》,特摘录一段以飨读者:
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
农耕火种在这里发祥。
星火燎原五千年,
五谷丰登天下香。
五谷香自稷山来,
那粮神就是咱后稷王。
教民种田造福八方,
看我天下第一粮仓。
“住”。以傅说版筑为标志。远古时代人们是如何居住的呢?笔者查阅过一些资料,看来大体上有这么几种情况:一个是“巢居”,就是在树上搭建木屋居住,就相当于鸟雀在树上筑巢一样;另一个是“洞居”,就是借天然洞穴居住;还有一个是“穴居”,就是在地下挖个洞穴,类似于现今平陆一带的地窨院。
平陆县地窨院
20世纪,当我们走进河东乡下的农村,几乎家家院落都是土筑的院墙。这种筑墙的方法称为“版筑”,它的发明者是商朝中兴时期的贤相、今运城市平陆县的傅说。据资料和传说,傅说虽是奴隶出身,但天资聪明,有过人之志。他居住的地方有一条涧水,由北向南流入黄河。每到雨季来临,山洪爆发,涧水猛涨,狂奔泛滥。为了治理水患,保护农田,当地奴隶主让奴隶们治水护路。奴隶们在治水过程中,采用水来土挡的办法,结果这里堵住,那里又冲开了。水患难止,还经常要受到奴隶主的鞭打。于是,傅说创造了“版筑法”。就是用两块木板相夹,中间装满黏土,以杵(chu)夯实,层层加高,便成了一堵堵厚实的土墙,阻挡住了洪水。《孟子?告子下》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傅说碑
傅说也许没有想到,他的这一发明,后来被人们广泛应用到了修筑房屋和院墙之上。版筑的墙体,不但能遮风避雨,还能防止野兽的袭击,让普天下民众居之有所,解决了人们衣食住行里“住”的问题。
现在,当我们走进农村,一些旧院墙采用的还是傅说的“版筑法”。
“行”。以奚仲和风后造车为标志。奚仲,据传为黄帝之后,夏禹之臣。因发明造车有功被夏王禹封为“车服大夫”,亦称“车正”,大体相当于现在的交通部门负责人。他自幼就非常喜爱科学技术,青年时期便成为远近闻名的能工巧匠。奚仲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制造了世界上的第一辆车。他造的车有车架、车轴、车箱,为保持平衡,采用左、右两个轮子。墨子在“非儒”篇中提到:“左者羿作弓,仔作甲、奚仲作车,巧垂作舟”。奚仲因造车有功,大禹封奚仲为“车正”。奚仲,解决了人们衣食住行中“行”的问题。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说,正是由于奚仲发明造车,我们今天才有了汽车、火车甚至高铁等这样那样的车。这些年,山东滕州着力打造“奚仲造车”这一品牌,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而我们运城,却迟迟没有把这个品牌打起来。我认为,既然奚仲是“大禹的车正”,那么,作为大禹建都的地方和活动中心,运城应理直气壮叫响这一品牌。
风后发明的指南车
关于“行”的问题,我们不能不提起另一个人,这就是发明指南车的风后。相传,当年黄帝在阪泉涿鹿大战时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场罕见的大风,把大地上的尘垢刮得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青白的世界。黄帝清醒后,自我圆梦,心里暗叹:“风为号令,执政者也。垢去土,后在边。天下岂有姓风名后者哉?”于是他食不甘味,寝难安席,到处留神察访,终于梦想成真,在海隅,也就是现在的运城市解州镇找到了风后,并拜他为相。由于风后是黄帝的第一任宰相,故后人称他为“开辟首相”。正是风后发明的指南车以及八阵兵图天下无双,才帮助黄帝取得了阪泉和涿鹿大战的胜利,进而使黄帝统一了各部落。《史记》赞之曰:“用经略,北清涿鹿,南平蚩尤,底定国。”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