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夜景
运城运城,古称河东,关公故里,山西省辖地级市。运城地处山西西南部,北依吕梁山与临汾接壤,东峙中条山和晋城、河南济源毗邻,西、南隔黄河与陕西渭南、河南三门峡及洛阳相望。运城因“盐运之城”得名,素有“五千年文明看运城”的说法,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女娲补天、黄帝战蚩尤、舜耕历山、禹凿龙门、嫘祖养蚕、后稷稼穑等传说均发生在运城。运城是蜀汉名将关羽的故乡,涌现出了张仪、司马迁、薛仁贵、王勃、王之涣、王维、柳宗元、司马光等文武俊秀。
运城历史悠久,是人类第一次用火的地方,是人类最早食用盐、开始冶炼和农耕文明的地方,是华人祖先最早聚集生活的地方,素有“五千年文明看运城”的说法。世界上最早的具有高等灵长类动物特征的曙猿化石——世纪曙猿的发现,把类人猿出现的时间向前推进万年,证明了运城是人类的远祖起源地。[1]西侯度遗址为中国境内已知的最古老的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万年,是最早的人类用火证据。[2]运城在春秋时称“盐邑”;战国时叫“盐氏”;汉代改称“司盐城”、“盐监城”;宋元时被名为“凤凰城”、“运司城”、“运城”,世人称为“盐务专城”——因盐运而设城,中国仅此一处。
风景名胜黄鹤楼黄鹤楼
鹳雀楼
始建于北周时期(约在-年间),历经隋、唐、五代、宋、金余年后,至元初成吉思汗的金戈铁马进攻中原,毁于兵,仅存故址。明初时故址尚存,后因黄河水泛滥,河道摆动频繁,其故址随之难以寻觅。人们只得以蒲州西城楼当作"鹳雀楼",登临作赋者不绝。清初诗人尚登岸写道:"河山偏只爱人游,长挽羲轮泛夕流。千里穷目诗句好,至今日影到西楼"。《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城西河洲渚上,周(公元-年)宇文护造。"唐朝李瀚有《河中鹳雀楼集序》云:"宇文护镇河外之地,筑为层楼,遐标碧空,影倒横流,二百余载,独立乎中州,以其佳气在下,代为胜概。唐世诸公多有题咏。历宋至金明昌时尚存。有河中府录事李逵书楼额。"元代王恽《登鹳雀楼记》云:"至元壬申(公元年)三月,由御史里行来官晋府,十月戌寅,按事此州,获登故基,徙倚盘桓,逸情云上,虽杰观委地,昔人已非,而河山之伟,云烟之胜,不殊于往古矣。"旧志云:"明初时,故址尚可按,后尽泯灭,或欲存其迹,以西城楼寄名曰鹳雀"。解州关帝庙关帝庙远景
解(hài)州关帝庙创建于隋开皇九年(公元年),宋、明时曾扩建和重修,清康熙四十一年(年)毁于火,经十余年始修复。现庙众多建筑坐北向南,沿南北向中轴线,分四大部分有序展开:中轴线的南端为“结义园”,为纪念刘、关、张桃园结义而建。园内古木参天,山水相依,并建有结义坊、君子亭、三义阁等主体建筑,往往使人在触景生情中,沉浸于“桃园结义”的美好传说之中;中轴线北端的主庙,是一个单元甚多而又层层展开的巨大建筑群落,主要由琉璃龙壁、端门、午门、御书楼、崇宁殿、刀楼、印楼、春秋楼和众多牌坊组成,是进行关公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主庙内的主体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非凡,雕梁画栋而又庄严肃穆,身临其境,不能不使人对关公肃然起敬;中轴线南端的东侧,建有“万代瞻仰”的石牌坊一座,中轴线南端西侧建有“威震华夏”木牌坊一座。这两座气魄宏大的牌坊,向世人昭示着关公及关公文化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显赫地位,令人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中轴线北端东西两侧,为基本对称的主庙附属建筑,如追风伯祠、长寿宫、崇圣祠等等。这些附属建筑,与主庙一样,无不笼罩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但却又有着主庙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加深人们对关公生平、身世的理解,延伸和加强对关公的崇拜与敬仰。
永乐宫永乐宫
永乐宫
原在永乐镇,因黄河三门峡工程动工处于淹没区内,所以,从年起,历经六年,将永乐宫全部迁移到芮城县城北,是我国文物保护迁建古建筑较成功的一例。永乐宫原来是一处道观,是为奉祀中国古代道教“八洞神仙”之一的吕洞宾而建,原名“大纯阳万寿宫”,因原建在芮城县永乐镇,初被称为永乐宫。永乐宫是一处在国内外得有影响的古建筑,它以壁画艺术闻名天下。这里的壁画是中国现存壁画艺术的瑰宝,可与敦煌壁画媲美。永乐宫的壁画满布在四座大殿内,这些绘制精美的壁画总面积达平方米,题材丰富,画技高超,它继承了唐、宋以来优秀的绘画技法,又融汇了元代的绘画特点,形成了永乐宫壁画的可贵风格,成为元代寺观壁画中最为引人的一章。普救寺普救寺
普救寺位于永济市蒲州镇西厢村的塬上。普救寺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原名永清院,是一座佛教十方院。元代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说的"红娘月下牵红线,张生巧会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普救寺内。
它是中国历史名剧《西厢记》故事的发生地。寺内有座方形砖塔,原名舍利塔,俗称莺莺塔。这座塔同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河南宝轮寺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内的"石琴",并称为中国现存的四大回音建筑;和缅甸掸邦的摇头塔、匈牙利索尔诺克的音乐塔、摩洛哥马拉克斯的香塔、法国巴黎的钟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并称为世界六大奇塔。
后土祠后土祠
后土圣母是中华最古之祖,土地最尊之神;后土祠又是海内祠庙之冠,北京天坛之源。它作为华夏根祖文化的源头,已越来越显现出其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据祠中保存完好的《历朝立庙致祠实迹》碑记和《蒲州府志》记载,"轩辕氏祀地祗扫地为坛于脽上,二帝八员有司,三王方泽岁举"。到汉代,进而形成制度,每三年皇帝都要来这里举行一次大祀。汉武帝刘彻时更是东岳封禅,汾阴祀后土祠土,于元鼎四年(公元前年)扩建汾阴后土祠,定为国家祠庙,作为巡行之地。他一生曾六次祭祀后土,仪式隆重无比,在此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绝赋《秋风辞》。汉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和东汉光武帝等先后来此祭祀达11次之多。唐时,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年间三次来此祭祀,并扩建祠庙。宋真宗赵桓大中祥符四年也来此祭祀,为这次祭祀活动,拨款对后土祠进行了修葺,并御制御书了《汾阴二圣配飨之铭》碑。从汉代至宋代历朝皇帝先后24次在万荣汾阴祭祀后土。明清时皇帝祭祀后土的仪式,迁徙于北京天坛。
李家大院李家大院
李家大院是清至民国时期晋南首富李子用的家宅。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坐落在万荣县闫景村,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并称为"晋商三蒂莲",素有"乔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之说。整体建筑为竖井式聚财型山西四合院,同时吸纳了徽式建筑风格,因李子用曾留学英国,部分院落为"哥特式"建筑,是南北融汇、中西合璧、三晋无匹的晋商大院,浓缩着汉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
李家以土布起家,以义制利,利义相济。世代富而不骄,富而不奢,富而行仁,其善行善举使顽贪之人思廉,懦弱之人思立,困顿之人思变,乖戾之人思善。李家的经商史及其数代人遵古“忠恕”的家规家风至今还有参照的意义,他们历世乐善好施的义举更让人肃然起敬。走进李家大院,尤如投进吉祥的怀抱,那错落有致、古香古色的传统民居;青砖高墙、棹楔鸱吻的巷陌老街;各式各样、精妙绝伦的砖木石雕;千姿百态、无所不备的字画、碑帖;展室里的创业、经商、善举史等等,既让人大饱眼福,又令人回味无穷。李家大院正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向中外游客展示其永恒的魅力……
五老峰五老峰
五老峰原称五老山,因古代五老在此为帝王授《河图》《洛书》而名。在《周易》成书之前,五老峰是河洛文化早期的传播地和北方道教全真派的发祥地之一,《七鉴道书》称之为"道家天下第五十二福地",民间有"晋北拜佛五台山,晋南问道五老峰""北有五台观庙宇,南在五老看风光"及"东华山"之说。
据现存石碑记载,五老峰的建筑最早见于北周,即在西寨子所建的佛教寺院圆通寺和观音阁,唐代的细绳纹砖,宋代的花纹方砖随处可见。五老峰的碑石记载了其千年繁荣纪事以及民间传说轶闻,如宋代杨业在此屯兵练武,兵围普救寺的孙飞虎在此安营扎寨,道教八仙中的张果老、吕洞宾等人物的趣闻等。
司马光墓司马光墓广场
司马光(――),字君实,夏县涑水乡人。北宋宝元元年进士,世称涑水先生,宋哲宗时名相,谥温国公。宝元进士,著有资治通鉴、涑水纪闻等。坟茔位于今夏县水头镇小晁村北侧一华里,背依鸣条岗,前临故都安邑,方圆平旷疏阔,阡陌交错。北望稷峰,高峻挺拔,南眺中条,瑶台献瑞。茔地现存司马光及父兄亲属墓冢封土堆十三座,呈有序排列。茔地东侧有温公祠堂,主殿五楹。殿内原有司马光及先祖四代塑像,现已无存。
司马光墓位于夏县城西12公里处,东西长米,南北宽米。墓地坐北向南,分为陵园、祠茔和余庆禅院三部分。大门外有一座碑楼,建于明嘉靖年间,内有著名的“司马温公神道碑”,碑文为苏东坡所车,记载了司马光一生的功绩。在温公祠堂的司马光大殿内悬挂有几十幅画像,描绘了司马光的一生。
黄河大铁牛大铁牛
黄河大铁牛位于永济古蒲州城西门外黄河滩上,距普救寺约4华里。这里地处黄河中游,黄河两岸的人们最好通过河上的浮桥往来,然而因为河水汹涌,造好的浮桥常被冲塌,使人们的出行十分不便。现已出土的铁牛为四尊,呈蹲伏状,个个高大雄伟,体阔胸圆,造型精美,头昂角矫,目似怒,耳如听,每尊身长3米有余,重达万斤。铁人均作牵牛状,高大健美,栩栩如生。唐开元铁牛时代之早,数量之多,体积之重,工艺之精,在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对于研究我国的冶金、水利、桥梁史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铁牛共八尊,现已出土了有四尊,每尊身长丈余,重约一吨,它们均面向黄河排列。同时出土的还有铁山、铁柱、铁人等,造型生动逼真,形象动人。
现代名人景海鹏
景海鹏,男,年10月24日出生,山西省运城人。年6月入伍,年9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少将军衔。曾任空军某师某团司令部领航主任,安全飞行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
年9月,执行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获得"英雄航天员"称号。年3月,入选神舟九号任务飞行乘组。年6月,圆满完成神舟九号任务。年10月17日,执行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任指令长,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工作30天后,于11月18日返回地球,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太空驻留时间的新纪录。年12月,景海鹏被授予“一级航天功勋奖章”。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