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运城新闻
运城文化
运城交通
运城环境
运城资讯
运城饮食

五千年文明看运城流荡在河东大地的活

25项国家级非遗,流荡在河东大地的“活化石”

年12月7日,诸多媒体以“运城市六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为题报道:

“近日,国务院公布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运城市有6个项目入选,分别是芮城线腔、芮城永乐桃木雕刻、万荣软槌锣鼓、稷山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稷山螺钿漆器制作技艺、新绛点舌丸制作技艺,入选项目数量占到全省22项的三分之一多,为全省第一。目前运城市国家级项目共有25项,为全省最多。”

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一览这些流荡在河东大地的“活化石”!

纵览25项“非遗”,大体可分为如下类别:一是民间文学类,主要有董永的传说、尧的传说、万荣笑话等;二是传统音乐类,主要有绛州鼓乐;三是传统鼓舞类,主要有高跷走兽、万荣花鼓、稷山高台花鼓、万荣软锤锣鼓等;四是传统戏剧类,主要有蒲州梆子、锣鼓杂戏、运城眉户、芮城线腔等;五是传统美术类,主要有闻喜花馍、新绛面塑等;六是传统技艺类,主要有澄泥砚制作技艺、窑洞营造技艺、绛州剔犀技艺、传统面食制作技艺、琉璃烧制技艺、芮城永乐桃木雕刻技艺、稷山螺钿漆器制作技艺、稷山金银细工制作技艺、新绛点舌丹制作技艺等;七是民俗类,主要有民间信俗(关公信俗)、万荣抬阁、中和节(永济背冰)等。

在这里,我们仅选择几个代表性“非遗”做一简介。

董永祠堂

董氏家乘

董永传说

董永故里在山西省万荣县皇甫乡前小淮村,董永传说在当地家喻户晓。该村原有董永祠堂,祠堂正殿坐东朝西,题“董公祠”,内塑董永像,有壁画。正对董公祠大门,是一戏台,专为纪念董永演出之用。村街南北各有一木牌楼,上书“孝子董永故里”。南巷西宫门上镶有石匾一块,上书“董永故里”。董永是西汉人,距今两千多年,董永与田仙姑娘的故事以及“合婚布”的民俗都产生于董永年代,历史悠久,家喻户晓。据传,董永既是种庄稼的好手,又孝顺父母,家住田家窑的田仙姑娘听说后,心生爱慕,后来两人成婚。田仙姑娘心灵手巧,后来传说逐渐演变成天仙女。董永和田仙姑娘的故事传开后,人们都很敬佩她,以后青年男女结婚,都要做“合婚布”,这一婚俗在河东地区流传很广。据说,槐树院一带的槐树都是董永栽的,董永死后,后人为了纪念他,把那个村子叫成槐树院。还有一则传说,说董永原来是一户富裕人家的佣工。一次,人们正给白胡子老人盖房,把新运来的木料搬上岸时丢了一只门闩。董永听说后,立即下到沟底,在泥水中费尽周折终于找到。董永所做的一切,白胡子老人都看在眼里,并十分赞赏。白胡子老人原是土地爷,这次建房是给土地爷盖庙,后来董永跟田仙姑娘订终身,土地爷乐为做媒,诸如此类的故事很多,并在河东地区广为流传。

绛州鼓乐

绛州鼓乐

绛州鼓乐统指流行在新绛县的锣鼓乐和吹打乐,因新绛县昔称绛州而得名。此地在初唐时便以“擂大鼓”而闻名天下。唐武德三年(天),李世民在秦王堡屯兵期间,他的部队在此曾首演了以擂大鼓为主的《秦王破阵乐》曲。此乐源远流长,经久不衰。绛州鼓乐分布于全县各地、乐种颇多,曲牌极为丰富,其中以花敲鼓、穿箱锣鼓、车鼓称著。绛州鼓乐以花敲干打而闻名中外,其演奏法归纳起来有击鼓心、敲鼓边、顶鼓帮、磨鼓钉、搓鼓棰、碰鼓棰、磕鼓环、蹭鼓皮、滚鼓棰和打鼓架等十多种。融汇这些技法而整理的《秦王点兵》,被誉为“近年来最杰出的国乐表演”和“黄河第一鼓”。l年成立的山西绛州鼓乐艺术团,率先将民间锣鼓推上舞台,把绛州鼓乐带向鼎新,推出一批优秀鼓乐新曲,登上国际舞台,扬名中外。

蒲剧老一辈名家

蒲州梆子

蒲州梆子形成于明末清初晋、陕、豫交界三角地带的蒲州(今永济市境内)。主要流行于山西南部以及陕西省和河南省的部分地域。蒲州梆子是板腔体戏曲剧种,初期民间称“乱弹”或“梆子腔”,清代中叶称“山陕梆子”,民国初年称“蒲州梆子”,20世纪30年代始简称“蒲剧”,是我国古老梆子腔剧种之一。

蒲州梆子唱腔以梆子腔为主,行腔高亢奔放,富有激情,是梆子声腔的典型代表。蒲州梆子唱腔长于表现慷慨激情、悲壮凄楚的英雄史剧,又善于刻画抒情剧的人物性格和情绪。尤其是擅用特技表现人物,属于难度较高、观赏性极强的表演技巧。仅特技绝活就有30余种,其帽翅、髯口、翎子、梢子、鞭子、跷工等表演绝技,在全国享有盛名。

尧的传说

尧的传说主要流传于运城市绛县周边一带。据绛县尧寓村民历世传言和有关文献记载,尧王就出生在距绛县城4公里的尧寓村。该村有“陶唐遗风”、“巍严配天”、“创建寨记”、“古驿道碑”等古石碑,还有东尧岭的尧王庙、西尧岭的全神庙、村前的三官庙、中尧岭的尧王出生洞等与尧王有关遗址。当地还有尧王洗澡潭、尧王祭天坛、尧王点将台、尧王祭天塔、南天门、青龙岗等遗址。关于尧王传说的内容十分丰富,情节也曲折动人,代表作品有《尧王兴拜年》、《埋人的说法》、《娥皇女英拜寿》等,当地至今流传的民俗、歌谣等,折射出“尧天舜日”时代的美好生活,成为尧王故里宝贵的文化遗产。

万荣笑话

万荣笑话

万荣笑话是流传于山西的民间文学形式之一。自明末清初以来,万荣民间流传着众多的笑话,且不断加以丰富、完善。万荣笑话最大的特点是一个“zeng”字,笑话中的主人公都有一股“zeng劲”,表现为爱舌辩、讲偏理或处事执拗、倔犟、争强好胜。诙谐、认死理、不服输、犟到底等表现手法构成了万荣笑话的突出特点。万荣笑话是一种典型的草根文学,几百年来产生并传承于民间,是民众生活智慧的集中展示,是我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珍贵文化遗产。

运城眉户

运城眉户最初是一种民歌演唱形式,在长期流传过程中逐渐发展为说唱,一些盲人和贫民以四页瓦击节、三弦伴奏,走街串巷打地摊表演或在婚丧喜庆场合演唱助兴,借以谋生。其后这种说唱进而发展为家戏,由业余演员在舞台上装扮演出。最后出现了职业演出班社,运城眉户由此开始进入成熟阶段。如今,在晋南地区,眉户演唱已成为老百姓婚丧喜庆典礼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

闻喜花馍

闻喜花馍

闻喜花馍是流行于山西闻喜一带的传统食用塑作艺术,它历史悠久,与当地的传统习俗联系紧密,在节庆、祭祀、婚嫁、寿诞、丧葬、乔迁等民俗活动中应用广泛。闻喜花馍既无流传范本供参照,也无现存底样作依据,全凭巧妇信手捏制而成,因而被誉为“母亲的艺术”。制作时先用和好的面捏出各种构思巧妙的造型,再点上水色作为装饰。蒸熟的花馍形体饱满,色彩明艳,透出勃勃生机。闻喜花馍制作精美,魅力独特,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

澄泥砚

澄泥砚制作技艺

绛州澄泥砚产于山西省新绛县,是我国名砚中唯一的陶砚。其制作可追溯至西汉时期,至唐宋达于兴盛,明代取得进一步发展。历代都将澄泥砚奉为贡品。

绛州澄泥砚制作技艺利用汾河湾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择取沉积淤泥,经过滤、制坯、雕刻、煅烧等几十道工序,制出成品。工艺复杂,时间之长,正因如此,这种砚产量稀少,价值颇高。澄泥砚的特点是质坚莹润,呵气生津,抚似童肤,纹理纷呈,色泽素雅,应用时晶莹细腻,不损笔毫,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发墨极速,墨色泛光。澄泥砚可按颜色分成多个品种,其中“鳝鱼黄”“绿豆砂”、“玫瑰紫”、“朱砂红”等都是难得一见的上乘佳品。

窑洞营造技艺

窑洞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一种民居形式,是人类早期穴居发展演变的实物遗存,平陆窑洞营造技艺具有典型性。

平陆地窑

平陆县窑洞,俗称为地窖(地下)院,又称地窨院、天井窨院等。其营造技艺丰富多样,距今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平顶式窑洞是在平地上用土坯或砖石垒砌而成。靠崖式窑洞是将山坡一面垂直铲平后在平面上凿挖而成。天井式窑洞较为讲究,一般先在平地上挖坑,深约7米,四周见方,然后在坑的四壁下部凿挖,形成天井式四方宅院。

关公信俗

民间信俗(关公信俗)

关公信俗是以崇拜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关羽“忠仁义勇”精神品格为核心内容的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被尊称为武圣的关公,与文圣孔子齐名。关公信俗以其祭典仪式的完整性、民俗事象的多样性、信众数量的众多性和人文精神的传承性为其重要特征,对相关社区及群体持续的文化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民间信仰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形式之一。

稷山鼓舞

鼓舞(稷山高台花鼓)

稷山高台花鼓的起源与形成文字记载很少,已无法考证。但稷山县过春节的时候,村村都敲花鼓,且身怀绝活的艺人层出不穷,由此稷山花鼓远近闻名。全县以吴璧花鼓、桐上花鼓、东蒲花鼓、西位、寺庄花鼓等较为有名。绕场花鼓舞、高台花鼓、高架花鼓、倒悬花鼓、十二生肖花鼓出自这几个村。稷山花鼓的特色打法有“走场花打”、“板凳对打”、“高台花打”、“高台倒打”、“胸头鼓8字打”、“缠腰甩打”等等。花鼓中穿插的花鼓曲也极具地方特色,均来自民间流传的小调,还有略带陕北民歌与戏曲眉户的味道,旋律抒情优美、意味深长。高台花鼓热烈欢快,干脆利落,有声有色,气势磅礴,既有黄土高原粗犷奔放的整体特点,又不乏细腻优雅的细节刻画。

稷山螺钿漆器

稷山螺钿漆器制作技艺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器的国家,早在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就有了漆器,其发展历史久远,镶嵌螺钿漆器作为漆器工艺的一种,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至唐代开始兴盛,宋、元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唐代镶嵌螺钿的贝壳片较厚,至北宋始将贝壳片研磨,截切成薄片,作品更为精细。在明、清两代,镶嵌螺钿漆器又饰以金银箔和金银屑,使之更为绚丽。但清末,此技艺开始衰退,几近失传。年,为了抢救这一民族文化遗产,原稷山县工艺美术厂的工艺师李爱珍成立漆器生产厂(稷山县方古旅游工艺厂),在采用原材料不变和继承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创新产品种类,并在产品文饰和造型上积极变革、拓展,生产的传统大漆镶嵌螺钿产品很快行销各地,促进了镶嵌螺钿漆器在稷山县的发展。

新绛点舌丸制作技艺

“点舌丸”是由多味名贵和毒性药材制成,对多种疾病的治疗以及增强免疫功能有着独特疗效。据《新绛县志》等文献记载,点舌丸原为清代宫廷御药,其制作技术年清庭皇宫王太监传给河北武强县人韩氏。由于点舌丸制作技艺为世代秘传,以师传徒,现由“点舌丸”第五代传承人刘振东、宋石墩等人,继续担当着传承“点舌丸”制作技艺的重任。

在河东,在运城,自古以来还有很多“非遗”需要我们认真挖掘整理。像尧王访贤、舜耕历山、禹凿龙门、嫘祖养蚕、后稷稼穑、傅说版筑、奚仲造车、刘海戏蟾、刘伶醉酒、以及纸神蔡伦、神医扁鹊等,这些美丽的传说,都是我们世世代代口口相传、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其中有些故事尚有争议,比如就说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我一直认为是与河东紧密联系的,其理由是:因为传说中嫦娥是后羿的妻子,而后羿乃是尧舜时期的重臣,而尧舜禹当时活动中心就在运城一带,你能说后羿嫦娥与运城没有渊源吗?

在河东,在运城,自古以来流传着诸多成语典故,这些成语典故,有的发生在运城一带,有的与运城人文有着特殊的关联,它们无不成为中华文化宝库里的重要符号。如秦晋之好、化干戈为玉帛、中流砥柱、克勤克俭、三过家门而不入、披肝沥胆、万家生佛、脚踏实地、高朋满座、洗耳恭听、身在曹营心在汉、汗牛充栋、物华天宝、冰山难恃、鉏麑触槐、唇亡齿寒、唇齿相依、假虞灭虢、董狐直笔、龙阳泣鱼、围魏救赵、伯乐相马、割股奉君,等等。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我们对申遗工作的更加重视,随着我们对河东文化的不断研究梳理,一定会有更多重要的文化遗产被列为国家级“非遗”、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甚至还会涌现出一批更多。在这方面,我们有着足够的文化自信,也一定会有更强力的文化自为!

我们坚信,古河东、新运城,一定将是全国乃至全球共同向往的地方!

最后,就让我们在一曲《向往河东》的歌声中结束在运城“五千年”的神奇之旅吧!

向往中条,向往历山,

一缕曙光昭示咱祖先。

向往黄河,向往西侯,

一堆圣火燎原天地间。

仰望舜日,仰望尧天,

一座都城中华大摇篮。

仰望关公,仰望吕岩,

一方神仙福佑大家园。

河东这一方土,

扎的是华夏的根,

河东这一方水,

流荡着文明的源。

向往河东,龙腾盛世九万里,

向往河东,再造文明五千年!

赞赏

长按







































鍖椾含鐧界櫆椋庡尰闄㈠湪鍝噷
鍝噷鐧界櫆椋庡尰闄㈣緝濂?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nchengshizx.com/ychj/52.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