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这里是儒道文化的发源地
自汉代以降,儒释道三家共同构筑了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价值。其实,儒释道三大文化的渊源都与山西晋南密不可分。
第一,关于“释”,也就是佛教文化。一提到佛教,人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唐僧一行西天取经的事,于是也就“理所当然”地认定佛教文化是由唐僧引入中国的。其实,比唐僧还早去西天取经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法显。
法显(年-年),东晋司州平阳郡武阳人,也就是现今山西临汾地区一带人(一说是今山西襄垣人)。法显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
释迦牟尼坐像
早在公元年,法显等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游历20多个国家,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前后历时14年,于义熙九年(年)归国。
法显、玄奘将佛教文化引入中国,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第二,关于“儒”,也就是儒家文化。据典籍中的大量有关记载,就儒家而言,其轴心时期应该是尧舜禹时期。
《礼记·中庸》云:“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意思是说,孔子遵循尧舜之道,效法周文王、周武王之制。生活于春秋时期的孔子所开启的儒家文化,是对尧舜禹以降、夏商周三代以来文明的传承与弘扬。儒家所承传的文明,是基于父系血缘宗族人伦道德的宗教和政治文化,其典范时期是尧舜禹时代。
《尚书·虞书》记述,尧舜禹人格正直,光明磊落,富于修养,齐家亲族;担当政治大任时,他们都能尊贤任能,安民惠民、柔迩怀远,平治天下。这样的政治就是“德治”,他们的作为就是“以德佩天”,“内圣外王”。尧舜禹一方面发展农业,改造、利用自然造福于人,另一方面建立典章制度,制作礼乐、规定赏罚,规范人伦。他们有大德,能孝亲,亲九族,爱民,保民,正德,厚生。后来《礼记》中“大学”“中庸”篇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儒家文化崇尚的典范政治家尧舜禹昭示给后代儒者的人生道路。这就是“大学问”,是圣人之道。
孔子十分敬仰尧,赞之曰:“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认为尧的德行足以配天;他继承礼乐文明,承担仁义价值,自觉进德修业,以待天命;他坚信天不可欺,必须以诚实对天,“吾谁欺,欺天乎?”在危难中,他坦然自若,相信自己的德行可以配天,能够得到天的护佑;在病患中,他反躬自问,一生无愧于天理良心,这就是他对天的长期祷告,所以他说“丘之祷久矣。”
孔子承前启后,集古典文化之大成,使得尧舜禹文化通过儒家学派得以延续,绵延不绝。
第三,关于“道”,是指道教文化。据资料,道教形成于东汉时期,是我国的本土宗教,源远流长,长期传播于中国社会,对中国民间风俗产生了深刻影响。道教是以“道”作为最高信仰的一种成熟宗教,“道”无形无象,而又生育天地万物。在道教的形成中,道教神仙信仰广泛吸收了中国传统的神仙信仰和神话传说,融合自身的信仰理论,并且也在不断地与民间信仰相互融合、相互发展,最终形成了其自身独特的神仙信仰体系。由此可见,神仙信仰是道教的核心。
尧舜禹三官庙
尧舜禹在道教里面被称作是“三官”,尧是天官、舜是地官、禹是水官,所以道教里有一种说法叫天官赐福,地官设罪,水官解恶。天、地、水官他们的出生日在道教里面称为三元节,也就是上元节、中元节和下元节。上元节是祭祀尧的,什么日子呢,和我们民族当中的节日元宵节是吻合的,元宵节就是祭祀天官尧的;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是祭祀地官舜的;下元节是在农历十月十五,是祭祀水官禹的。所以说,三官信仰在道教当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在年北京举办的“尧舜禹文化与当代社会核心价值”研讨会上,中央民族大学哲学院教授谢路军先生研究指出:“运城这个地方应该说是道教的发源地,为什么这样说呢?道教早期两大宗派,一个是吴东米道,主要活动在四川青城山一带地区鹤鸣山,还有一个在河北邢台平乡太平道。早期道教的两支有个共通的特点,都是崇奉三官,其重要的标志是都建有三官殿,到平乡发现有三官殿,是早期福禄派道教的重要标志。三官老家在什么地方?他们主要活动地区在什么地方?在运城。”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道教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根,和尧舜禹文化紧密相连。从道教角度来发掘中国文化的根和源,我们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尧舜禹道教文化的根和源就在运城。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儒释道三大文化都与河东、都与晋南、都与运城一带关系致密。那么,作为运城人,我们一方面当然要为之骄傲,另一方面,我们在做人做事上,是否也应当更大气,更旷达,更具风范,更有境界,更彰显运城人的非凡魅力。比如讲,儒家是追求入世、讲究做事的,要求奋发进取、勇于担当、意志坚定,概括起来就是“拿得起”;比如讲,佛家是追求出世、讲究清净的,要求能看到《金刚经》所言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做到《心经》所言的“照见五蕴皆空”,概括起来就是“放得下”;比如讲,道家是追求超世、讲究自然的,要求心明大道、眼观天地、冷眼看破,概括起来就是“想得开”。总之像儒家那样“拿得起”,像佛家那样“放得下”,像道家那样“想得开”,河东人又将是怎样的境界?河东又将是怎样的天地?!
运城,这里蕴含着核心价值观的原始基因
年3月19日,尧舜禹文化与当代社会核心价值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光明日报》社、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伦理学会主办。来自中央政策研究室、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央党校、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国家行政学院、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先秦史学会、山西财经大学、《光明日报》、《半月谈》等机构和高校的40余名知名专家、学者,对“古中国”与山西晋南、尧舜禹文化的内涵及其流变、尧舜禹与齐家治国平天下、尧舜禹与“公天下、利民生”、从尧舜禹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尧舜禹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基因、尧舜禹时期治国思想的现实意义、尧舜禹与当今德孝文化实践等学术与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和研讨商榷,深入研究了晋南“古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从尧舜禹文化中深挖“德、孝、公、廉、敬、忠”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因。
研讨会场景
会议认为,尧舜禹文化与当代社会核心价值是一脉相承、渗透融化、继承发展的关系。尧舜禹文化是当代社会核心价值的根脉和基因,已经渗透到、融化到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面,当代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价值体系是在尧舜禹文化的基础上不断的发展、不断的丰富、不断的创新、不断的拓展形成的。
概览尧舜禹文化,处处闪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光芒——
从民本思想看,尽管尧舜禹民本思想的形成与当时原始社会形态的生产方式相适应,是一种简朴的思想追求,但尧舜禹执政为民的思想理念,对历代君王都起到很好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从民主思想看,尧舜设置“谏鼓”、“诽谤木”,让人们随心议论政事,提出意见和建议,均体现了浓厚的民主思想。
从法治思想看,“画地为牢”、“绳之以法”等成语就源自尧舜时期,反映了远古时期人们对法治及执法公正的最高思想境界的希望与追求。
从仁爱思想看,尧舜的仁爱治国之道、五德礼教、治国必先富民等思想,成为后来儒家思想的核心,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和利用。
诽谤木
从德孝思想看,舜20岁就以德孝名闻天下,并使人民做到父义、母慈、兄友、子孝、上下和睦相处,为历代所推崇。
总之,以尧舜禹等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越时空,照亮了几千年人类文明,铸就了举世瞩目的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厚的文化基因、精神纽带和价值源泉。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