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盐池,天地之“造化”生命之“粮仓”国家之“聚宝盆”百姓之“钱袋子”
运城盐池
盐池四季一场风,
年年从春刮到冬。
神风吹来一池霜雪,
圆我富民强国梦。
南风之薰兮,
可解吾民之愠兮。
舜歌南风系民生,
五弦琴韵万古情。
盐湖四季一场风,
年年从春刮到冬。
清风化雨润物无声,
圆我小康幸福梦。
南风之时兮,
可阜吾民之财兮。
以人为本座右铭,
德孝盐湖万事成。
以上是笔者应盐湖区委、区政府邀请写的歌曲《又歌南风》。
运城盐池盛产的芒硝
公元年,在中央电视台申办评选全国十佳魅力城市时,运城市展示了两样代表地方特色的产品,一个是关公像,一个是运城盐池生产的盐化工系列产品。作为现场评委代表、著名教授易中天先生赞叹道:运城市给我们带来了两件珍宝,一个是精神层面的,是人们须臾离不开的关公诚信精神;另一个是物质层面的,是人们生理上须臾离不开的食盐产品。
经易中天先生这么一概括,全场为之振奋,运城因之骤然升温,人气指数一路飙升。
运城盐池又叫河东盐池,不仅是运城最为古老的一个标志,也理应是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对于运城盐池,我们自然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亲近和感动。究其原因,我想用四句话来概括:天地之造化,生命之粮仓,国家之“聚宝盆”,百姓之“钱袋子”。
垦畦浇晒法
为什么说是“天地之造化”?
简言之就是因为运城盐池是天造地设自然生成的。学界普遍认为其缘于万年前的喜马拉雅山构造运动。年,国家二一四地质队调查报告显示,运城盐池形成于-万年前。还有学者认为距今万年前,地壳发生新的变化,中条山发生垂直升降运动,自然形成一个狭长陷落地带,盐池从此形成。当然还有若干个说法,但不论怎么讲,都认为这是大自然惠赐给河东的一块神奇的宝藏。
官盐印刷版贡盐印刷版
为什么说是“生命之粮仓”?
《管仲·地数》里讲,“盐是食肴之将帅。”法国学者皮埃尔也说:“盐,生命的粮食。”如此说来,运城盐池就应该是食肴的“大本营”,生命的“大粮仓”。河东盐池是人类开发利用最早的内陆盐池。普遍认为,距今已有年以上的开发史。盐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必需品。在类人猿向人类进化的过程中,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类的祖先为了自身的需要和发展,总是向有盐的地方聚集,休养生息,从而形成部落群族。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胡小伟先生认为,正是有了河东盐池,才有可能在黄河中游四季分明、肥沃宽阔的平原上,发展出一种独特的文明形态——农耕文明。这也是中华文明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文明的主要标志。
运城盐池——国之聚宝盆
为什么说是“国家之聚宝盆”?
我们可以这么说,自炎黄蚩尤为争夺运城盐池而发生的“阪泉大战”、“涿鹿大战”始,历代王朝都把运城盐池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滚滚财源而倍加珍视。尧舜禹偎此建都,汉成帝、唐太宗、清康熙等历代帝王先后来运城盐池幸巡达39次之多,无不说明运城盐池的重要与珍贵。仅以唐代为例来说,运城盐池发展到唐代,采用了垦畦浇晒法,彻底改变了早期“天日暴晒,自然结晶,集工捞采”的生产方式,促使食盐产量、质量都有很大提高。据记载,在唐代宗大历年间,全国盐利收入达到了万缗,占到全国财赋收入的一半。而运城盐池的盐利收入达到万缗,占全国盐利收入的四分之一。这也就是说,运城盐池的盐利收入居然占全国财赋总收入的八分之一。大家可以想象,不必说我们现在一个市的财赋总收入,也不必说我们现在一个山西省的财赋总收入,就是全国最发达的一个省市,有哪一个财赋总收入能占到全国的八分之一?但在当年,我们运城的一个盐池就做到了!由此可见,运城盐池在全国是何等的举足轻重。
池神庙掠影
池神庙三大殿
为什么说是“百姓之钱袋子”?
我们先来看看舜帝的《南风歌》是怎样唱的:“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据说,这首歌是帝舜在盐池之畔,抚五弦之琴而唱的。南风何以能解民之愠、之财?是因为盐池要产盐离不开南风,有了风,就有了白花花的食盐,于是也就有了白花花的银子。老百姓有了钱,还有什么可“愠”的!所以,自古以来,运城一带的老百姓生活都是比较殷实的,这里的人们极少背井离乡,漂泊异地。比如讲,在运城一带,到处生活着河南山东人,到处都有“河南庄”、“山东村”,大都是早年间逃荒要饭过来的,看到运城这个地方不错,于是就安家落户了。你在全国各地打听一下,看有没有“运城庄”?
猗顿像
得盐池之利,历史上也出现了很多大商人、大富豪。比如胶鬲,面临商纣大乱,毅然隐遁,在河东一带以鱼盐为业,终成天下豪富。再如大商人猗顿,以诚信为本,靠盐牧商贸发迹,被誉为晋商鼻祖。
猗顿老先生何许人也,居然就被誉为晋商鼻祖?
在运城的临猗县,坐落着一座猗顿祠,这里建有聚贤亭,亭柱上写着这样一副对句:
猗顿顿猗,五牸(zi)盛名;
陶朱驻陶,三致千金。
这一对句不光概括了猗顿的经历,而且说明了猗顿与春秋时期另一位传奇人物范蠡的关系。史载,猗顿本是鲁国的一位寒士,当他得知陶朱公范蠡在短短几年间“三致千金”治产亿万时,毅然想尽办法登门求教。范蠡为他的精神所打动,教导说:“子欲速富,当畜五牸。”(牸,指雌性牲畜。)于是,猗顿就选择了临猗一带开始了“养五牸”事业。十年辛苦,猗顿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随之便胸有成竹、快马加鞭做起了盬盐生意。正如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所说:“猗顿起于盬盐。”也就是说,猗顿真正成为一代巨贾,是从经营河东盐业开始的。而且,他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财富越来越多,终于“富埒(lie、等同)王公”。在猗顿身上,我们看到了穷则思变、艰苦创业的精神;勤奋好学、勇于进取的精神;信誉至上、诚实守信的精神,我们把这些精神与明清时期晋商的“进取精神、敬业精神、群体精神”相比较,不难看出,他们是前后贯通的,一脉相承的,所以,把猗顿作为山西的巨商大贾的代表人物,作为晋商的鼻祖,是不无道理的,是天经地义的。
由此我们可以这么说:是盬盐成就了猗顿;
其实,我们还可以这么说:是盬盐成就了“运城”的称谓。何以见得?且听下面分解。
查《康熙字典》,上面这样解释“盬”字:“《说文》河东盐池,袤五十一里,广七里,周行十六里。《左传·成公六年》必居郇瑕氏之地,沃饶而近盬。《注》郇瑕,古国名,在河东解县。盬,盐也。猗氏县盐池是也。······《史记·货殖列传》猗顿用盬盐起。《注》谓出盐直用不练也。一说盬盐,河东大盬。”
说白了,“盬”字的意思就是专指河东盐池。也就是说,是我们的老祖先,专门为河东盐池造出了一个字——盬。运城就因为这个专有的“盬”,就因为独特的盬盐,就因为古老的河东盐池,备受历代王朝重视,春秋时期称“盐邑”,战国时期称“盐氏”,汉代称“司盐城”,元末为确保河东盐池安全,运行高效,盐运使那海德俊上奏朝廷,在盐池北修筑了“盐池专城”,之后改名为“运司城”,再后来约定俗成简称为“运城”。
历经沧桑的盐马古道
一个“运司城”的称谓,说明了运城运城既是产盐的地方,也是向外运盐的地方。于是,就出现了一条运盐专道,自古叫“虞坂古道”。
相传虞坂古道开凿于尧舜时期,是河东横穿中条山往中原运盐历史最早的盐运通衢大道,也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国家级公路。因为盐运业无比重要,历朝历代都有过维护甚至大规模的整修。为河东盬盐运销豫地及南方的主要盐道之一。清乾隆年间留有一幅《虞坂图》,以瞬间特写的手法,描绘出虞坂自上而下、山势险峻、坡道盘曲,盐道上驴驮马载、车马喧嚣的景象,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当年盐运业的繁荣昌盛。有一位作者这样写道:“步入虞坂古道,脚下的石头如同犬牙般崎岖不平,好不容易找到像台阶一样的凹槽,据了解,这就是当年运盐的马匹日积月累在石头上踏下的深深马蹄印。从路边的石层看,层层叠叠,有深有浅,据说,石道一层,世上千年。几千年里,曾有多少马匹从此经过!”
笔者也曾身临其境,望而兴叹,以为这条古道与其叫做“虞坂古道”,倒不如称为“盐马古道”,它与大西南的“茶马古道”,一南一北,遥相呼应,加持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朝着伟大的中国梦继往开来,奋进前行……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