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阴文化与“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渊源
嫘祖像
人们难以想象,一个丝绸制品,居然开启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奠定了举世瞩目的“丝绸之路”;
人们更难以想象,一个因古老“丝绸之路”引发的宏大效应,在历经千年后再一次发生“核裂变”,那就是震撼全球的“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所谓“一带一路”,简言之,就是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无论“丝绸之路”也好,抑或“一带一路”也好,都不能也不应该忘记运城,因为这里是养蚕缫丝的肇始地。
相传远古的时候,中条山西面有一片桑林,桑林边坐落着一个村庄,每当太阳出山,整个村子都被茂密的桑林所遮掩,人们就习惯地称它为西阴村。西阴村里有一位姑娘叫嫘祖,长得非常漂亮。嫘祖的母亲早年病故,父亲是黄帝手下一员大将,常年出征在外,家里就剩下她和一匹小白马。嫘祖就是在这样长期孤独生活中发明了养蚕缫丝技术。
炎帝、黄帝和蚩尤之间连续发生两次大战,一次是阪泉大战,一次是涿鹿大战,最后,黄帝打败了蚩尤,便在帐前大摆宴席,犒劳三军。许多将领和百姓都送来各式各样的宝物,而嫘祖和她进献的蚕丝一下子吸引住了黄帝。他望着洁白的蚕丝,看着如花似玉的嫘祖,顿时心生爱慕,就像嫘祖父亲求婚。嫘祖父亲十分高兴,当场就答应了这门亲事……
如果说以上只是个传说故事,还不足以说明运城就是养蚕缫丝的肇始地,那么,我们还是拿事实来说话吧。
夏县西阴出土的半个蚕茧照片
年,由考古学家李济主持,在运城市夏县尉郭乡西阴村一高地,发现并发掘了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文物中有“半个人工切割下来的蚕茧标本”,经研究分析,被认为是家蚕的老祖先。正如李济先生在《山西西阴村史前遗存》一文中所说:“我们最有趣的发现是一个半切割的丝似的半个蚕茧,用显微镜考察,这半个已经坏了一半,但是仍旧发光,那切割的部分极平直。……因为它是经过工人割裂。”
年,美国华盛顿史密斯研究院对这半个蚕茧进行鉴定,证实:“在西阴村的彩陶文化的遗址里,发掘出来的半个人工切割下来的蚕茧……是家蚕的老祖先。蚕丝文化是中国发明和发展的东西,这是一件不移的事实。”而后,日本学者布目顺郎等也都分别进行了复原鉴定。总之,学者专家们的意见是高度一致的。
据说,这半个蚕茧原放在中央博物院,后来收藏保存在台湾的故宫博物院。
从此,运城地区被认为是夏代以前中国北方人工养蚕的起源地。这个发掘与发现,同时也正好印证了嫘祖养蚕的传说。所以说,运城作为养蚕缫丝的发源地,作为“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的发源地,不是没有道理和根据的。
夏县西阴遗址
当笔者写完这段文字的时候,偶然在《经济问题》刊物上读到一篇山西社科院高春平先生一篇文章,题目是《山西与丝绸之路》。在该文第三部分“山西曾经丝绸的重要生产地”中,多次提到运城与丝绸有关的史实,现摘要如下:
大量史实说明,山西曾是丝绸之路的东源地。这是因为山西曾经是丝绸的重要生产地。汉魏隋唐之际山西气候湿润,农业水利灌溉十分发达。不仅生产丝绸,而且是中国纺织业的发源地之一。夏县西阴村的嫘祖庙,就是为了纪念发明养蚕和纺织的黄帝之妻嫘祖。该村发现的蚕茧化石,有力地证明了晋南是丝绸的重要发源地。
历史上,山西不仅养蚕织丝,而且,发达的潞绸业、棉布业、颜料业对国民经济以及晋商的兴起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据考古发现,早在夏商周时期,山西的原始纺织手工业有了初步的发展。夏县东下冯,侯马北坞等不同时期的遗址中都发现有陶纺轮、骨锥、骨针、石纺轮、石刀等纺织用具。
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的结织业在山西又有了发展。北魏初,纺织品相当缺乏,每匹绢值千钱。到孝文帝元宏之后,山西纺织品产量大增,每匹绢下降到三百钱。河东郡、平阳郡每年送往京师,销往海外的贡品就是“绵绢及赀(zi)麻”之类的丝织品。并州、汾州、蒲州等“皆以麻布充税”。到北齐,又专设司染署,领京坊、河东、信都三局,这是朝廷指派专门人员监督下进行生产的官营纺织手工作坊。
唐代在中国纺织史上是辉煌的时代。产品主要分丝织品、麻织品和毛织品三大种类。除晋南与晋东南一些地区宜于种植桑麻外,河中府(今永济市西南一带)出产丝织品。
高春平先生这段文字,无疑是对山西特别是河东作为“丝绸之路”原发地的最好注脚。
笔者在此还想说的是,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不要忘记运城,因为运城的确不应该被忘记。
赞赏